獨立媒體 * 訂閱RSS * 加入我的最愛

甲午戰爭120年 李登輝:自知自信才能不畏強權

2014-11-01

李登輝基金會舉辦「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今天(11/1)閉幕,李登輝致詞時表示,由於生長在日本統治時代,曾到殖民本國接受教育,所以對這次研討會主題有更深刻的體會;他認為要增強台灣人對自己歷史的認知,進一步建立有台灣主體性的歷史意識,有自知和自信才會得成就不畏強權,實踐自我的新台灣人。最後,他也特別哀悼已故的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他說張教授無法出席研討會是「最大的遺憾」。

李登輝致詞全文

各位貴賓、女士、先生,大家午安,大家好!多謝大家利用兩個禮拜六的時間來參加「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與台灣變局研討會」,共同來探討一二○年前台灣的大代誌,也關心現此時台灣的處境與未來展望。

一、回顧歷史 關心當今

歷史是人類生活經驗和文化的集合,透過歷史的傳承,咱才會得跟生活的場所產生密切的聯結感,才會認知過去的歷史影響現在,現在也會決定未來,這正是歷史的意義跟價值的所在。歷史事件發生以後,人、事、物的資料就一直減少或者消失,因此要靠歷史學者進行史料保存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透過教育和傳播,會得提升民眾的知識和文化素養,並且加強國民的認同。尤其若是利用重要的歷史紀念時刻,進行歷史的探討和思考,更加了解歷史會得提供咱教訓和參考。

因為今年剛好是甲午戰爭的一二○週年,所以基金會特別規劃這個主題的研討會。甲午戰爭的結果清帝國戰敗,跟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依照條約規定,台灣、澎湖割讓乎日本,從此改變近代台灣的命運,也影響整個東亞的國際關係。馬關條約使台灣告別傳統封建帝國,成為明治維新後日本的領土。

日本時代五十年中間,台灣雖然處在殖民地的地位,政治方面有法治無民主,但經濟方面卻是進行全盤近代化建設,新式的教育培養出新的社會階層,新思潮、藝文傳播,展現出文明開化的新局勢。台灣這種「殖民近代化」的發展,跟清帝國以及接續的中華民國相比較,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戰爭結束,台灣被一個長年戰亂,社會落伍又無法治秩序的「生份的祖國」來接收,沒有經過住民的同意以及正常國際關係的處理,十月二十五日以「光復」的名義,將台灣納入國土,台灣人被「恢復國籍」變成其國民,台灣歷史又淪入另一階段的發展。這次的研討會特別利用十月二十五這天來舉辦,就是要回顧歷史,探討一二○年前的台灣變局,並且思考台灣現在的處境,就是希望可以「以古鑑今」的所在。

二、多元主題 集思探討

這次的研討會討論的議題真多,首先是對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史觀的分析。過去歷史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人對歷史會有其各自的看法和觀點。對這個戰爭、條約和台灣的抗日運動的觀點和解釋,以往大部份是站在清帝國或者是中華民族主義來看,但是我們應該親像我在開幕時所講的,要站在咱台灣這個場所和主體性的角度,來提出咱自己的主體史觀。

戰爭跟條約等攏是牽涉到國際關係,這場戰爭是由日本引起,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近代化改造,開始對外擴張其政治、經濟勢力,南進目標從琉球到台灣,後來演變到太平洋、東南亞,北進則是從朝鮮、滿州,擴大到中國。甲午戰爭是因為日本北進朝鮮而爆發,結果取得台灣,反而是南進的勝利,咱需要去探究日本南進、北進的政治、軍事、外交策略,才會得了解掌握當時的局勢。

一八九五年日本取得台灣,同時加強對朝鮮的控制,一九一○年進一步以「日韓合邦」名義併吞朝鮮,朝鮮遭受三十五年的殖民統治,同樣是日清戰爭的受害者,這方面咱嘛要同款關心。台灣和韓國攏經歷日本的殖民統治,其統治方式、人民反應、社會變遷等等,攏會得進一步作比較研究。尤其是戰後的韓國,擺脫殖民的命運,真正的光復變成獨立的國家,台灣卻是一直受外來政權體制統治,這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馬關條約談判過程,清帝國無能力阻擋日本的要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列強,對新興的日本攏各自有各自的應對打算,後來德國、法國、俄國三國介入,使清帝國起家的遼東免得落入日本之手。台灣確定割讓乎日本後,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官員及士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作為拖延的對策,但是台灣民主國的組成空有名稱,其理念、組織、制度等攏不符合現代的民主共和體制,民眾嘛無了解無法度支持,對國際情勢嘛無法度掌握,最後落得「鬧場式」的結局。

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乎日本,這不只是改朝換代,更且是要換不同款的國家來統治,面臨這麼大的衝擊,一般民眾不知要如何反應,清帝國官員逃離台灣,軍隊變成亂兵匪賊,對新統治者日本一無所知,又擱有遭逢變亂的驚惶,是要「乎誰管攏同款」的順從,還是要保鄉護土起來反抗,所以對割讓後台灣的社會狀況需要了解,才會得更加接近當時的歷史實像。

三、個人到集體歷史

登輝生長在日本統治時代,也曾到殖民本國接受教育,所以對這次的研討會主題有更深刻的體會。雖然我的學術專業在農業經濟,但是對歷史猶原有真深的興趣,我讀日本歷史來了解日本如何從傳統轉變為近代化國家,也從當中學習治國與處事之道。透過讀中國歷史冊,來認識中華文化,並且思考中華文化要如何在台灣轉化為新的文化樣態。其實早年我所作的台灣農工資本之間流通的研究,也是帶有經濟史、社會史的性質。另外西洋歷史的知識,乎我更加理解歐洲哲學、宗教以及欣賞藝術。

個人深深了解歷史的重要性,自接掌國家大政後,除了重視公文書、檔案的管理,也會將身邊的事務留下了記錄,譬如出版和蔣經國總統往來的筆記,還有相片集,或者是作口述訪問記錄、製作計錄片等,攏是為歷史保留見證。每一個人的個體生命有限,但是累積眾人的生命歷史就可以匯集成集體的歷史,這種歷史感就是建立在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

四、掌握歷史的解釋權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是台灣的歷史大事,也是東亞的國際大事,在這個重要的回顧時間點,中國國民黨政府和對岸的中國政府必然會提出他們的看法與解釋,所以基金會站在前瞻性的角度舉辦這個研討會,一方面要提醒大家對過去歷史的了解,認識歷史史觀的解釋、當時日本的策略和國際關係、戰爭和條約對台灣社會的衝擊等等的問題。當然不只是回顧歷史,也要關心現此時台灣的處境,如果那一天面臨重大變局時,咱要採取甚麼款的應對的措施。目的就是要增強台灣人對自己歷史的認知,進一步建立有台灣主體性的歷史意識,有自知和自信才會得成就不畏強權,實踐自我的新台灣人。

這次研討會順利的舉辦,要感謝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智庫、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以及新台灣國策智庫等單位的協助。並且再次感謝張炎憲教授的召集籌備,他無法度出席研討會是最大的遺憾。感謝所有主持人、報告人、討論人以及與會的貴賓,還有相關的工作人員,感謝大家!

祝大家平安!再會!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馬連掃街屢遭嗆 李登輝:人民對他沒信心讚許游錫堃 李登輝:他當市長沒問題
好友姓名:
好友的E-Mail:
我的姓名:
我的E-Mail: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