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閉幕式-謝長廷
2013-06-30
由台灣維新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協辦的「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今天(6/30)在香港九龍海逸君綽酒店進行第二天的議程。在圓桌會議由各分組代表報告各組會議內容後,隨即進行閉幕式。閉幕式由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發表本次「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所達成的共同結論:
1.兩岸共源同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台灣各政黨、政團及民間團體的參與,有助於全面反映台灣民意,穩健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政黨均應認識到,擺脫對立衝突、開展平等協商、推進雙方交流,為兩岸人民及國際社會所樂見。
2.兩岸交流應讓廣大人民受益。任何協議應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符合人民需求,特別需要重視基層民眾的利益與合理關切,以利於維持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
3.迄今兩岸兩會已簽訂19項協議。目前兩岸協商已進入深水區,彼此差異仍未解決。兩岸應面對歷史、正視現實,尊重民意與增進人民福祉,推進政策創新,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謝長廷先生在閉幕式中表示他同意余克禮所長剛剛所說的,本次研討會非常圓滿成功,不但有創新也有突破,這就是研討會中最大的共識。謝長廷表示,來自兩岸的學者專家學術底子深厚,實戰經驗也相當豐富,大家來到這裡並非是來表達立場的,重點應該是要看有什麼收穫,政治看的是結果,最後應該要去解決問題,拿出辦法嘗試對兩岸關係做連結,謝長廷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基礎點,就像兩個齒輪間必須要有一個接觸點才能夠轉動,而台灣跟大陸的接觸點就是”憲法”。
謝長廷於會中特別感謝與他一同從台灣來的各位學者、專家,尤其是民意代表的部分,他認為他的思想在台灣遭受一些支持者的批判,而他已經算半退休,所以他比較不怕批評,但民意代表們站在第一線,事實上是非常敏感的。但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站在浪頭上,一定會受到風浪打擊。謝長廷表示,民意代表願意和他一起站出來是非常勇敢的,他認為未來要當作過去來講,而未來往回看就是過去,這就是代表著會實現的大方向,這時雖然會很難熬,但我們必須要做一個開拓者。就像他去年十月訪中曾說過:「今日我足跡,未來後人路」,他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謹慎。
謝長廷認為,”今天最主要談的不是差異,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共識”,他認為互信是十分重要的,現在民進黨和大陸方面雙方沒有互信基礎,若接觸太過親密也不行,因為雙方沒有互信,你要親他,他卻以為你要咬他,所以適當的距離是最好的。
謝長廷提到,他最近看到大陸領導人有提到亞洲命運共同體以及憲法貴在實施兩個觀念,他認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就是利害關係以及連帶感,而命運是連帶的,沒有人可以有能力獨自生存,必須要靠很多人的努力;沒有連帶感,是無法成為命運共同體。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要創造利害與共的感覺,而非創造傷痛的記憶。所以兩岸在對談、演講中有產生一些火花,但他也很小心不要創造大家不愉快的記憶,他認為這就是累積互信。
謝長廷表示,在座談中聽到關於服務貿易協定的制訂過程,如果大陸所述經過兩年的準備,舉辦將近60場的座談與談判,光讓利就比WTO多了30%,若為事實為何台灣基層會反彈這麼大,誠如余克禮所長所說的,這就是認知上的差異。但雙方期待上有落差,如談判的人做了這麼大的努力,若有這麼大的利益那是誰受益?大街小巷反彈這麼大是否為情緒或評估資訊有誤呢?這也證明了,交流失衡就會有產生這樣的問題,謝長廷也特別表示,他可以理解余克禮所長必須要表達態度,但他並非要對方放棄國民黨這個舊朋友然後要交民進黨這個新朋友,但交流要平衡才不會造成偏聽。
謝長廷認為,雖然沒有相同的過去,但我們應該可以有共同的命運與未來,現狀下有一定程度就可以了,模糊是因為現在無法決定所以模糊,而不是目標模糊或策略上模糊,不要騙別人騙到最後自己也忘了。謝長廷表示,模糊應該是現在無法很精確,也沒有辦法做這個決定。我們應該和世界主流價值融合,一同共生、繁榮、和平以及文明,我們想一些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經驗去走向世界,這才值得驕傲。而台灣應該要更有自信,不要每次談到中華文化就萎縮,其實中華文化在台灣保存相當完整,我們也要有信心,共同向世界推動一個理想。
更多照片,請點擊上圖,連結至 活動相簿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