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盧修一文獻 陳郁秀:為台灣民主運動史留痕跡
2013-05-24
前立委盧修一過世15週年,盧修一的妻子也是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代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今天(5/24)特別以盧修一委員墨寶「蘆葦與劍」製作成紀念陶盤,代表將盧委員文獻捐贈予國史館典藏。陳郁秀說,盧修一是台灣民主歷史的一部分,捐出他的文獻一方面為台灣民主運動史留下痕跡,另一方面以文化的角度呼籲政府及台灣人民對文史資料保存之重視。
陳郁秀回憶道她跟盧修一相識在法國,在1968年參與了法國的學生運動,也跟盧修一親身經歷法國的政黨輪替,回到台灣後更共同參與了整個民主的過程,她很慶幸能夠遇到這麼偉大的時代,對她來說是福氣也是責任。而今天不但是盧修一逝世十五週年,也是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成立二十週年,在這麼重要、關鍵的時刻她將盧修一畢身所有的文獻資料捐給國史館,因為她認為時代不能消失,經驗、歷史必須讓後代子孫代代了解,台灣就是因為政權更替太頻繁,所以台灣歷史從過去道現在都是斷斷續續的。
盧修一不僅是台灣民主運動的見證者,更是台灣社會中少見的超越黨派藩籬的卓越政治家與文化推動者,無論從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或台灣人物事蹟的保存而言,為盧修一生平點滴留下紀錄,可說有其必要性與代表性。「蘆葦與劍」是盧修一的自喻,也是他的寫照,他曾說:「蘆葦柔軟堅韌,在狂風暴雨的惡劣環境中飄搖卻不曲折;寶劍精銳鋒利,遇不平不公不義之事必挺身揮舞除惡。」他就是以這樣「蘆葦與劍」的生命哲學來服務他所摯愛的故鄉與人民。盧修一是位民主鬥士,也是政治家,所遺留的資料不少且珍貴,經過15年的整理,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將盧委員的相關重要文件與檔案捐贈給國史館由國家予以永久典藏,一方面為台灣民主運動史留下痕跡,另一方面以文化的角度呼籲政府及台灣人民對文史資料保存之重視。
蘇貞昌表示,盧修一離開15年了,哲人已遠,但典範長存,期勉大家學習他敢衝、堅持理想的個性,廣交各界好朋友,同時學學他那種「人味」,在政治之外也關注生活和藝文。蘇貞昌說,他與「盧仔」同黨,同樣在台北縣、同時在立法院,非常懷念盧修一浪漫的個性與勇氣。雖然盧修一已經離開15年,感謝陳郁秀整理保存盧修一的遺留文獻捐給國史館,把小愛化成大愛,讓後世得以感念盧修一豐富精采的一生。
蘇貞昌回憶,過去光思想不同就可能被抓去關3年,而立法院打打鬧鬧,執政黨可以叫警察把反對黨抓出去,「那個時代不是一個好的時代,卻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時代」,他說,因為衝撞,時代有了改變,只要主張對了,就可以把時代衝開,譬如報禁的解除,遺憾現在卻有很多媒體用自己的立場在選擇新聞,放棄了媒體的責任。他還說,在那個時代,不同立場、黨派的人可以結為長期的好朋友,反觀今天,不只是不同的黨彼此像仇人一樣,甚至同黨的人也鬥的很厲害,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蘇貞昌說,現今的政治人物只有談民調、談選舉,其餘都不談、也沒有興趣,他認為除了政治之外,還應該關注其他方面,「當然政治可以有不同的理想,可以互相競爭、爭取更大認同」,「最重要的是,社會很樂觀,這是我們最大的期待。」
更多照片,請點擊上圖,連結至 活動相簿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