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媒體 * 訂閱RSS * 加入我的最愛

蔡英文/鄭漢文-超越學校之外談社區交化與學校教育

2013-05-07





小英教育基金會今日(5/3)邀請台東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以超越學校之外-談社區文化與學校教育為題演講,希望透過鄭校長的分享,一方面激勵大家來思索更多結合學校、社區與學習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分享基礎的教育理念,思考最核心的教育價值是什麼,希望能夠對台灣現在的種種教育問題提供豐富的思考與可能性。

鄭漢文校長現為台東桃源國小校長,雖然本身不是原住民,他卻選擇長期待在原鄉部落從事教育工作。向長致力結合學校、社區與外部的有限資源力量,以尊重在地文化、社會的精神作為主軸,發展出以在地為主體的教育方案。因認知到原住民在在地的工作機會匱乏,許多原住民的父母不得不到外地工作,於是他開始協助社區成立『原愛布工坊』,讓社區的媽媽們利用捐贈的布料製作各種融合原住民圖騰的藝品。

鄭校長認為,教育工作者可以說是在社會結構變遷下孩子的重要他者,然而,power beats passion的氛圍中,有些教師的自我期許不免讓人些許失望。他最近與一位在蘭嶼服務10多年的教師談及,目前蘭嶼(代表著離島/原住民/受壓迫等多重身份)的教育最大的可能在哪裡?他給出的答案是:「老師缺乏熱忱,有一位從台灣調到蘭嶼服務的資深老師,告訴今年新進的老師,別管孩子太多,免得失去了你的飯碗。」



他說,教育本應在於喚起人們本身對生命的敬畏和學習的熱情,應該要做的不是透過一種將世界濃縮成學術課程而成為教學的包裝,而是直接委身於整體的教育環境中。做為教育工作者,是要將自己定位為具有反抗性格的轉化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還是選擇一個只顧飯碗而臣服於自由貿易市場所建構的消費世界中?甚至成為漠不關心的「沉默共犯」?

鄭校長表示,任何的教育改革,如果沒有回到教學的熱忱,一切都是枉然。然而,「改革是一種集體的努力,是系統的工程。教育改革決定於老師的所思所為,就這麼簡單,也這麼複雜。」 在教和學的相互主體性的過程中,熱忱是一種相互感染的氛圍,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關鍵元素。他說,至少我認為,教育工作不是只做個文人或學究,也不只是思想的生產與傳遞,而應該是思想生產和社會實踐兼具,同時更應以自己的熱忱激發他人共同參與。

鄭校長最後說,真正的教育乃一項「成人之美」的事業。成人之美包含著:一是人自身如何成為一個真善美的人的目標設想,二是做為一個成人如何以教育熱忱激發彼此的社會興 趣,三是如何為他者設想負起教育責任的社會實踐。教育在創造人之所以為人的目標中,如何讓生命的意義開展,如何讓故事得以言傳,是個必要的課題。一如新興部落吳金樹老先生說的:如果沒有人去述說祖先走過的路,就像我們從未有蹤跡留存在世間。也就是說,如果不曾生產一個生命故事,那麼要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等等,那都是空話。


更多照片,請點擊上圖,連結至 活動相簿

獨立媒體 採訪報導

強制花蓮學生假日返家 蕭美琴:教育部應排除惡規談偏遠教育 蔡英文:重新思考教育制度
好友姓名:
好友的E-Mail:
我的姓名:
我的E-Mail:
Loading...